正品迷水用品轻松购,迷水网上购买商城教你简单方法,畅享品质生活新体验
编者按: 2025北京文化论坛将于9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以“传承·创新·互鉴”为永久主题,以“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为年度主题,深入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搭建文化之桥、深化交流对话、推动人文合作,以文化文明的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新社“东西问”特推出系列策划,约访部分出席论坛的境内外专家学者,围绕数字化赋能文化遗产、科技激发文化原创力、尊重文明多样性等议题开展深入探讨。稿件自9月19日起陆续播发,敬请垂注。
中新社北京9月20日电 题:数字时代如何用好AI这支“新画笔”?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
中新社记者 吕少威
从古至今,画家的工具不断演变和丰富,每一种新工具的出现都为艺术创作开启了无限可能。在数字时代,艺术创作者的“画箱”里,或许要再添一件新工具——人工智能(AI)技术。
AI为绘画创作带来何种助力与挑战?如何更好驾驭AI这支“新画笔”?如何将AI创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巧妙融合?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舒勇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召开前夕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探讨相关话题。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您从何时开始坚持使用AI技术创作画作?
舒勇:2023年5月7日晚,我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第一张AI绘画作品。画中,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聚集在一座宏伟的建筑大楼前,身边绽放着五颜六色的花朵,和平鸽飞翔在蓝天白云之下。我在配文中写道:“今天是‘每日一画’新阶段的第一张。运用人工智能来开启新阶段的创作,不仅仅是与以前的创作方法拉开一个距离,更是以人工智能与时代共进退的一种探索和实验。”
很多人以为我用AI创作是为了借助AI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实则不然。我关心的核心问题,恰是如何通过长期的AI艺术创作实践,来触摸AI发展的底层逻辑。AI这场颠覆性的技术浪潮正在重构人类社会的每一个结构单元,从知识传递、生产范式到治理机制,艺术创作也囊括其中,倘若我们今日不直面它,明日终将被它吞没。
一个清晰的现实是,AI并非冰冷的替代者,而是强大的赋能工具。因此,我是同时怀着兴奋感与危机感开启我的AI创作之路的。
舒勇借助AI工具创作的作品。受访者供图中新社记者:在您看来,AI为绘画创作带来何种助力与挑战?
舒勇:AI常以极其大胆、多元的方式进行创作,总能给我带来意外之喜。比如,当我输入“情绪森林”时,AI生成的是一幅没有叶子、全是水晶构成的树林;而我输入“怀旧风的工业城”,它又给出了由齿轮堆砌而成正在倒转的钟楼。
AI为创作者带来很多助力。首先,这种创作方式完全颠覆了传统,也重新定义了“创作者”的角色——人们不再只是单向表达,而是在技术和创意之间摸索那条模糊的界线,反过来,AI也会以其独特的个性深深影响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AI给了我很多启迪,使我对符号、形象、色彩、结构和时空有了新的理解。
其次,AI创作速度极快,远非人力所能及。过去,创作者往往需花费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构思一幅令人满意的作品,而AI则大大缩短了创作进程。我常说,AI就像一台“思想的照相机”,通过指令“快门”,持续、完整、清晰地定格人们在创作中的每一次思想变化。
但也应清醒地看到,这条创新之路同时布满风险与挑战。首要风险是原创性的消解与风格的同质化。AI模型基于既有数据训练,极易再生产出流行的“平均美”,使艺术失去个性与情感。其次,训练数据中未经授权的作品及生成结果对特定艺术家风格的过度“借鉴”,可能引发侵权争议。更深层的风险还有伦理失范,包括算法中固有的社会偏见被放大,以及技术被滥用于制造虚假信息等有害内容。此外,AI对传统艺术从业者的冲击也引发了关于艺术价值与人类创作者角色的哲学性焦虑。
舒勇借助A